老子《道经》第十六章:虚极静笃,探索人生真谛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4-04-26 浏览:458次

第 16 章:虚极,守静与尊严

致虚极,守静笃(dǔ)。

万物并育,吾以观复。

万物众(yú),各归其根。

),各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杀人。

知常则容,容则公,公则满,满则天,天则道,道则久,无身不殆。

守到极处,保持安静这句话告诉我们,保持安静微妙大道的虚无之感,守到极处当是大智慧。释迦牟尼佛的涅槃就是守到极致,时时刻刻守住这虚无的心灵和智慧的光芒,时时刻刻都在禅定之中。只有把心静到极致,我们才能感受到那种踏实和厚重。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前面所有的话都说明,只有当你的心空到极致,你的智慧达到极致的时候,你才能静下来,慢慢地稳住自己的静心,只有这样,你才能静下来,慢慢地稳住自己的静心。

很多人守不住自己的本心,开悟的人也守不住本心。我给你讲个顺口溜,先天智慧是根本智慧,后天叫后天智慧,他修了根本智慧、后天智慧,他不懂,他不懂没有体会,没有体会未必能守得住,度人度了没几年他就被别人度了。他说,我们去喝酒吧,我们去桑拿吧,他守不住。他刚开始修炼的时候,虚极开窍,先天的根本智慧出来了,后天的智慧没有出来,也就是说,他没有从人道五行中学习,他没有经历,就从 "小隐隐于山 "中出来了,"大隐隐于世 "没有守住。他不懂静。他不懂静,这个时候他就掉道了。

这两个字很简单,文学也很简单,要得到修行这是最关键的一个字,六个字要修行的人讲清楚,释迦牟尼佛用一部经来讲,释迦牟尼佛累啊!老子用的六个字多简单。"致虚极",你的心像宇宙虚空一样达到极致,虚空有多大你的心就有多大,这个时候你就能守住。明白了根本智得了智慧以后,就是世间法你要完全明白,世间法你要完全掌握,你才是真正的大隐于世。

很多人在我这里吹,说自己喝酒吃肉不在乎,搬出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坐"。我说你坐个鬼头去,再不敢吹了。没到那个境界,就别说 "佛祖心中坐,酒肉穿肠过"。你骗谁呢?骗不了别人只能骗自己,你就用这句话来搪塞别人吧,又不是只为了自己想吃。想吃就大大方方地吃就完了,说馋了,还没修到那个地步,修到的时候自然就断了。又不敢说又不想说又不好意思说,守不住这个还装什么装。

通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我们会倒推很多东西。我们要潇洒地去做,快乐地去实践,只有这样你才会真正领悟大道无形,大道无痕。

这六个字是整个修行路上的心法,释迦牟尼佛说的心量和心静,得用一部经文一问一答,这样释迦牟尼佛才是最费力的,我们要记住释迦牟尼佛才能对得起佛,才能报答佛的恩情。一说报佛恩,心里一下子就酸酸的,想哭。我们要真正明白,当你的慈悲心出来的时候,当你完全为别人着想的时候,你的心就会被刺痛,一种悲哀就会出来,一下子就回到了古代。这个时候,意味着你的心在打开,你的身体会变得柔软。当你感觉不到的时候,说明你还没有意识到。当你慢慢领悟时,当你读到一句话或一段话时,你会有一种如坐针毡的感觉,一种悲伤的感觉。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字面意思是万物都可以普遍自由地生长发育,我们只要周而复始地观察就可以了。比如庄家年年不收成,就是这句话的体现,是我们观察事物的过程,是人生一个轮回的轮回。

就心性而言,当我们的自性(心性、灵性、本体)达到空寂的极致后,就可以观察宇宙万物的形成、住灭、毁灭、消灭的过程。

修炼的眼光不同于文学的眼光,文学的眼光是以人和物为参照物,而修炼的眼光则是以人的自性和自心为参照物,所以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得出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只有达到了自己的最高点,以我观余,这个 "我 "就是小我,一旦大我出来了,小我就伴随着大我去观察万物变化过程中的成、住、坏,也就同时知道了宇宙的奥秘。心经》中说,观自在,《金刚经》中也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如果说万物繁多,各归其根,在物种的世界里,我们现在不知道的东西还是很多的,前几天看动物世界,很多动物都没有给它们起名字,植物就更多了,海底的东西我们只探索了百分之三十,还有百分之七十都是神秘的。一旦你达到了静慧的最高境界,这个时候你就要观宇宙,观你周围万物的兴衰轮回,就是观其兴衰本原。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能真正达到心胸的开阔,达到清静无为本性的复苏。

归根谓之静,静曰复命 归根谓之静,即回归本源,即回归最原始的状态,谓之静。我们在修行中要做到心静。静就是回归本源,说白了就是把我们的凡夫心和先天心加起来才叫灵性。很多人说一学佛就把先天和后天分开了,这又属于两面性。因为我们修佛修大道一定要身心合一,本体就是后天的心,也就是后天的思维精神即性,再加上先天的精神,精神合二为一就叫本性,本性的本来面目就是清静。

静曰复命,一旦达到了本静,我们也就找到了生命的本来面目,或者说我们本来就是那个样子。

复生曰常,知常曰明只有当我们回到生命的起点,我们才能知道常是不变的,不是我们现在尘世的无常,宇宙永远不会改变,不生不灭才叫常。不是我们现在尘世的无常。所以,每个人通过返本归元达到了静,由静而见证了自己真实的本来面目,这个时候我们也就明白了复生谓之常。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知道生命的本原或者说自己的本来面目,这个时候才能充分认识到宇宙的永恒规律,永恒规律就是不变。

知常曰明。当我们体会到宇宙的永恒规律后,就会真正理解佛经中所说的自然之光是圆明的。佛说 摩尼宝藏,道家曰:西天明月,巫家曰:法眼,皆示一名:谓日月合明,乾坤合明。乾坤合一,谓之明。因为《道德经》中有很多《易经》的术语,所以也想把《易经》中的很多道理给大家补充到这里,但又怕大家听不懂而不敢补充。有的人想听,但为了照顾大多数人,只能加一个字。以后有机会,大家喜欢学《易经》我就用《易经》的方式在解释这部经,不喜欢的话就用佛经的形式来解,因为用《易经》解就有《易经》的味道,从中可以明白这个卦是怎么来的,怎么用的,我在那里可以用《易经》来把《道德经》解开。

当一个人明白了宇宙恒常不变的规律,我们的智慧就会彻底显光,也就是《心经》中的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此时,西天的月亮才叫明亮,也才知道什么是大我、什么是小我、或者什么是真我、什么是假我。

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人道上的一些东西或心境,从修炼《道德经》没有离开心性说话,《佛法》也没有离开心性说话,这说明老子和释迦牟尼佛是一个人,真正大彻大悟的人说的都一样,要从这两个样子中走出来才是真正彻底的大彻大悟。

不懂恒常,妄为凶猛你不懂不懂宇宙的恒常规律,这个时候就不要妄为,你妄为就会招来飞来横祸,所以叫凶猛。比如打个人际关系的比方,冬天还穿着夏天的衣服,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的时候,杨白劳给孩子买个头巾,非要穿着单拖鞋上街去买,你说杨白劳能回来吗,那孩子能看到红头巾嘛,那红头巾不就随着大雪飘走了吗。所以你要懂得恒常的东西,就是要懂得规律。宇宙的规律,佛家叫佛教,道家叫道教,老子叫常,道是自然的东西,法是宇宙的自然规律,佛教和道教是用的语言不一样的方式,一个用常,一个用法,一个用内涵啊,这确实很简单,但是不深入研究就很难通达,不通达就不能叫明。只有通达无碍才叫心明眼亮,就是心里的太阳出来了,眼睛也亮了,看到了宇宙万象,看到了一切变化,你也就掌握了一切变化,你就成了活佛,活的修行人。

知常忍,忍则公,公则全,全则天,天则道,道则久,久则无失身之患 这几句也是在说我们的心性。

当我们明白了宇宙的规律,心的容量就像虚空一样。

宽容就是公平。有了 "空 "的容量,我们就能包容一切,做任何事都会光明磊落、大公无私。

只有大公无私的人,才能成为人中之王。只有胸怀博大大公无私的人,才能有王者之风,就像释迦牟尼佛才会真正拯救苍生,老子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传法,后来老子才知道他太老了。权是人王,也指我们的大神。

权即天,王或我们的大神会按照天道的神理做事。

天就是道,符合天理的就是符合道的,天和道也就是我们的心。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 "是长久的,符合 "道 "的东西就会长久,也指我们的心与宇宙融为一体,自性不生不灭。

没有肉身,才不会有危险;不生不灭,才不会有灾难。只有按照真正永恒的天道行事,才是真正的真我,我们的精神或本体才会在宇宙中永恒不衰、不灭、不变。

这些道理说起来好听,但真正实践起来,确实会遇到困难,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以前不懂这些道理的时候也是懵懵懂懂的,也曾经发脾气说不修了,修了半天什么也没弄明白,但是增加了很多知识,跟谁说话都叫板,后来明白了叫板是不礼貌的,也就不叫板了,懂事了宽容了一些。明白了别人想说什么,虽然他说的不对,我们可以在他说话的时候分析他的心态为什么是这样的,可以从他的心态去回想自己当初想怎么样,从而完善自己。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磨炼自己,才能完善自己。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都要把自己从正常的谈话中推回来,而不是和别人讲道理。只有推己及人,才能知道别人为什么这么说,这也叫开发自己的智慧。不要只从一个角度出发,要从不同的角度开发智慧,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清静无为的大道本原,这样我们才能明白什么是自然,我们才能自然而然地甩掉身上的包袱,甩掉心中的包袱!这样,我们就能达到神清气爽的境界。

老子《道经》第十六章:虚极静笃,探索人生真谛


参考资料

标签:

Copyright 2019-2030 聚德代放生 聚德代放生官网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