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大毗婆沙论》的奥秘:揭示一切实有的真实内涵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4-04-20 浏览:931次

入中观第十课 - 第 20 讲:《大毗婆沙论》之万物实相 讲师: 上明下贤法师 上明下贤法师

主办:北京大学禅学会 北京大学禅学会

时间:2009年5月30日晚

地点: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理学院 1 号楼 1114 室

探索《大毗婆沙论》的奥秘:揭示一切实有的真实内涵

达摩达多》说一切实相都是存在的。清辨法师在《中观心论-思辨之焰》第四课中认为,《达摩经》的主要坚持是:然而,过去和未来的一切事物都以有形的形式存在。说《达摩达多》所执着的关键点就在这里。

比如,现在有人看到海面上的海市蜃楼,或者沙漠上的阳焰变城,并对其进行研究,最终发现:那个地方其实并不具备这些投射到空间中的存在图像的条件。那么,为什么这些图像现在仍然存在呢?最终的结论是:即使事件发生在一千年前,它仍然存在于不同的时空。那些来自过去时空的信息或其原始图像在正确的因果条件下被调动起来,出现在我们现在的空间里。起因已经过去,但它仍然实际存在。

透过城市的变迁和海市蜃楼现象,有人说:"过去发生的事情总是存在的。现在,过去并没有消失。我们的现在,我们的过去,依然存在"。

这种观点到底对不对?翻阅《现观庄严经论》,可以看到清辨大师的总结是正确的。现在的《大般涅槃经》仍然认为,时间开始之前发生的所有事件仍然存在。我们的现在和未来也是存在的,只是在因果报应出现之前。所有的过去、未来和现在都是真实存在的。他们用这种实际存在来证明因果的实际存在。

这些观点是否合理?这个问题当然不可能通过《大般若经》来探讨,只有回到 "中道 "的蓝图中才有可能。

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他们的代表性观点。

大般若经》认为,我们的意识所观察到的一切外境都是存在的。即《因明》中所说的 "境 "与 "有境 "的关系:如果 "境 "不真实存在,"有境 "就不可能发生。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如果实体不存在,我们的知识就无法被触发。

外境的实体都是存在的,这是《大般若经》的代表性观点之一。

当我们的意识识别和观察外部世界时,就叫做用我们的 "意识 "从外部世界 "取 "物--"用我们的意识取物"。为什么可以取物?因为对象是真实的,我们的知识才能发现它。我们的知识之所以能发现这些信息,是因为对象是真实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说,甚至佛陀也都这么说,如果物体不存在,就不可能产生该物体的意识和形象;那种感觉是不可能发生的。如果它在那里,你就能确认它在那里;如果它不在那里,这种意识就不可能产生。任何事物都是由现实决定的,"独立的现实 "是任何事物的原始特征。

那么,佛陀所说的无常与任何事物存在的本原特征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这种关系与现代科学家的分析非常相似。例如,水是氢分子和氧分子结合的产物,一个事物也是如此,它是许多粒子结合的产物。例如,如果分析手,手的整个大概念取决于小的微尘,而小的微尘又取决于更小的微尘。

无常是什么意思?无常是指尘埃与尘埃之间不断更替,但尘埃不灭。大实有依于小实有,小实有依于大实有,大实有依于微尘实有,微尘实有依于邻尘实有。但邻尘不可破,破则为空。

大般若经》说,破后绝无空,万物都有最小的微尘单位,一定不能破。无常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微尘变化成另一个微尘,另一个微尘变化成这个微尘,它们可以互相替代,但微尘永远不会突然消失,永远不会没有自性,它一定有自性。因此,它们独立的实相是以尘实相为基础的。

对于 C.S.S. 理论家来说,灰尘是真实的,并没有达成一致。灰尘如何才能成为现实?如果微尘是实有的,那么万物都是实有的。那么,为什么中观所说的无常与无我是一回事呢?无我是建立在万物无我的基础上的,我们在上一堂课上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如果你把一粒微尘解剖到最微小的单位,如果你想把它当作真实的、牢不可破的东西来抓,你就无法保存它。因为要保存它,就必须确保它不会被打破,而无论是释迦牟尼还是释迦牟尼,都有办法打破它。因为它本身的方位有前有后,只要有前有后,就一定能被拆分、分离。

从这一点来看,达摩的观点与大乘的观点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对微尘的判断:认为微尘无法破开,这是达摩的观念;认为微尘可以完全破开,最终可以回归到空性,回归到无我,这是中观的正见。

无常,在无法破开的微尘状态下,是因果、因果、因果......。那么这十五种因、业、果都是正确的。

大乘认为,尘已破,无自性。既然微尘无我,那么所谓的无常又是怎么回事呢?无常是一种不可靠的说法。表面上看是概念上的无常,但如果这个东西只是一个概念,那么无常的因就不存在,果也不存在。在这里玩弄两个概念,岂不是自欺欺人?所以,无常其实与无我是一回事。没有实体的因,也没有实体的果,虽然它们在发展,但仍然是一个游戏的过程,只有概念,而没有真正的无常这两个东西在这里被玩弄;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被玩弄。

这就是根本的区别。

摩诃婆罗多》正是发展了这种最小化。为了保护 "弥漫",《摩诃婆罗多》对 "弥漫 "做了非常精妙、周到的设计。因为微尘是保护《摩诃婆罗多》思想的唯一重要概念,所以它不允许你随便反驳微尘的说法。

它认为,不仅外境直接是微尘,就连意识也是微尘的一种总和。你试图理解一件事物,而这种知识的能量本身就是各种微尘的组合。这些微尘聚集在一起,你就能获得认识图像的收获。这个收获就是收集到你意识中的一些微尘。

这其实与现在科学界所说的计算机和摄像非常相似。但它仍然坚持认为,这必须建立在灰尘是真实存在的基础上。如果灰尘不是真的,就不可能收获这些图像。


参考资料

标签:

Copyright 2019-2030 聚德代放生 聚德代放生官网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